骆宾王在狱咏蝉:一首诗道尽千古冤屈与高洁

骆宾王与《在狱咏蝉》的背景故事

说起骆宾王,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他七岁时写的《咏鹅》,但真正展现他文人风骨的,却是那首在狱中写下的《在狱咏蝉》。这位”初唐四杰”其中一个的人物,一生跌宕起伏,最终由于反对武则天而下狱。在狱中,他听到秋蝉鸣叫,触景生情,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。

你知道吗?骆宾王写这首诗时已经六十多岁了,一个本该安享晚年的年纪,却因政治立场被关入大牢。他就像那只秋蝉,明明高洁清廉,却无人领会。诗中”无人信高洁,谁为表予心”的呐喊,道尽了几许文人的无奈与悲愤?

《在狱咏蝉’里面的意象与情感

“西陆蝉声唱,南冠客思深”,开篇两句就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秋蝉鸣叫、囚徒思乡的场景。”南冠”这个典故用得巧妙,既点明了自己囚徒的身份,又暗示了与主流政治的对立。骆宾王听到蝉鸣,想到的不是烦人的噪音,而是同病相怜的知音。

“不堪玄鬓影,来对白头吟”,这句尤为动人。黑色的蝉翼对着诗人的白发,强烈的色彩对比下,是盛年与暮年的对话。蝉可以年年重生,人却只能老去。这种时光流逝的感慨,与冤屈难申的愤懑交织在一起,让人读来唏嘘不已。

诗中蝉的象征意义

在骆宾王笔下,蝉不再是小昆虫,而是高洁君子的化身。”露重飞难进,风多响易沉”这两句,表面写蝉在秋露寒风中艰难求生,实则暗喻自己在政治高压下的处境。武则天时代的政治环境就像”露重风多”,让正直之士寸步难行。

但骆宾王笔下的蝉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的不屈——”不以道昏而昧其视,不以俗厚而易其真”。即使世道昏暗,即使世俗浑浊,蝉(也就是诗人自己)依然保持清醒的眼睛和纯真的本性。这种”清畏人知”的高洁,正是中国古代文人最推崇的质量。

为何《在狱咏蝉》能流传千古?

《在狱咏蝉》之因此能成为”咏蝉三绝”其中一个,不仅由于其艺术成就,更由于它道出了中国文人永恒的灵魂困境。官场倾轧、理想受挫、壮志难酬,这些体验跨越千年依然能引起共鸣。

骆宾王在序言中说这首诗是”取代幽忧云尔”,看似轻描淡写,实则字字血泪。他把个人的冤屈上升到了对高洁品格的坚守,对正义的呼唤。这种超越个人得失的境界,让这首诗有了永恒的生活力。每当后世文人遭遇类似处境时,都会想起骆宾王和他的秋蝉。

从七岁咏鹅的天真孩童,到狱中咏蝉的沧桑老者,骆宾王的一生就像一首悲壮的诗。《在狱咏蝉》不仅记录了他个人的遭遇,更成为了中国文人灵魂的一面镜子。每次重读这首诗,我们都能感受到那种穿越时空的文人风骨——即使身处绝境,也要坚守内心的那份高洁。

版权声明

为您推荐